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美食文化 美食文化

为什么说中俄必有一战

zmhk 2024-05-01 人已围观

简介为什么说中俄必有一战       为什么说中俄必有一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我愿意与您分享我的见解和经验。1.为什么一战是由塞尔维亚人挑起的?2.在列举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分析说明为什么必须进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为什么说中俄必有一战

       为什么说中俄必有一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我愿意与您分享我的见解和经验。

1.为什么一战是由塞尔维亚人挑起的?

2.在列举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分析说明为什么必须进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为什么说一战中中国是战胜国?

4.中俄雅克萨之战为啥赢了战争丢掉了领土

5.中俄关系的前景

6.为何英国重视一战甚于二战?

为什么说中俄必有一战

为什么一战是由塞尔维亚人挑起的?

       一、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

       1、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

       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2、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1、核心: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必然性: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形成。

       3、可能性: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德国为首的国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2、对塞尔维亚而言,是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在列举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分析说明为什么必须进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中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最终,协约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中国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在参战问题上曾发生“府院之争”。以亲日派头子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派为获取协约国和日本贷款,主张从速参战。以总统黎元洪为首的亲美派主张暂缓参战,以观美国的态度。1917年2月,美国与德国断交后,建议中国采取一致行动。

       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本担心中国参战会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失去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的机会,曾力阻中国参战。后与英、法、俄订立秘密条约,取得欧洲这几个大国对日本承袭德国原在华权益的承诺,转而支持中国参战。

       1917年 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参战后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

扩展资料:

       战争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百度百科-协约国

为什么说一战中中国是战胜国?

       /view/469f22fff705cc175527094b.html

       中国近代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段时期的终结是由一次大战之后开始。随着“亚洲的觉醒”时期到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原殖民地虽然未能够甩掉“三等国家”的矮帽子,但国际独立地位开始不断上升。欧洲各国此时又忙于应付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疮痍尚未痊愈,又添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创伤。在中国,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开始实现关税自主与租界回收(详见下文的中国近代史不平等条约)。 但在欧洲地区同盟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战后德国丧失了本就不多的海外殖民地,又需要赔付高达200亿金马克的赔款;昔日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奥斯曼土耳其被《摩德洛斯协定》夺走了70%以上的国土,《色佛尔条约》则几乎将这个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国家彻底沦为殖民地。奥匈帝国也瓦解了。中国作为战胜国,《凡尔赛和约》却把之前被德国侵占的中国山东半岛主权出让给了日本。由于《凡尔赛条约》对弱小国家内政的肆意干涉,被认为是世界史上牵涉国家最多的不平等条约。在1917年,国土面积最大的俄罗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列宁宣布废除同各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既包括对其他国家不平等的条约,也包括俄国自己受到的不平等条约),虽然这个声明并没有百分百实行,但这件事情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不平等条约努力的热情。 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极具霸主气质的德国现在被协约国踩在脚下,短时间内没有争霸世界的实力;美日在太平洋利益冲突成为世界不安定格局的中心。为了调和各方(也包括英、法、意等国)在内的利益,华盛顿会议应运而生。不愿看到日本独占中国带来的利益,以《九国公约》大幅削减日本的在华权利,为中国收回自民四条约丧失的部分主权提供了契机。 随着一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减弱,一些具有强烈救国意识的国家开始藉着这样的机会发动权利收回的行动,但这些国家既不敢公开废除不平等条约,各 资本主义国家也畏惧各国广大人民的力量,采用了秘密协定与偷换概念的方式,一方面废除一些已经没有多大用途的不平等协定,又采用新名词取代“最惠国”等具 有强烈殖民色彩的权利。比如《中美新约》的美国国务院经济顾问就曾说:“1928年七月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想办法不使用中国所反对的‘最惠国’字样而保持美国的权利。我们在国务院想到这个和以后的条约中使用‘待遇不得有所差别’这一字句的方法。”,可见这些改定新约运动并没能真正触及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核心。 对于自道威斯计划后迅速崛起的德国而言,凡尔赛和约不啻为德意志民族的最大屈辱,在这种情况下上台的希特勒利用这一难得的机遇,极力煽动民族情绪,利用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建立自己的独裁势力,发动德国政府撕毁一战后签定的大量限制德国军事的不平等条约,与奥地利合并。面对着凡尔赛体系的破坏,英、法采用了绥靖政策,对德国的行为妥协,并希望借助德国再度强大的力量进攻苏联(但是,这一举动反而促使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在这种情况下的德国提出了“最后一项领土要求”:取得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英法一厢情愿地认为,德国将会在满足这个要求后与苏联决裂,便由英、法、德、意四国召开了慕尼黑会议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次会议连带事后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慕尼黑协定被统称为“慕尼黑阴谋”。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与90年代后的捷克一直认为这个条约是大国之间擅自决定的,牺牲小国利益而满足自身要求的赤裸裸的不平等协定。 远在亚洲的日本也为了履行大陆政策,展开东北侵略(参见九一八事变),当时的国民政府采用了向国际联盟申请仲裁的方式回应日本的侵略,国联则判定东北应该以“国际合作为最善之解决”,令东北反而成为“国际公认”、名副其实的国际殖民地。 此后不久,影响到世界不平等条约体系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反法西斯同盟不承认与轴心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在同盟内部展开对各国不平等条约的再修订,一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家取得了部分在条约中失去的权利,为身处亚、非、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极大的振奋,对战后各国民族解放事业起到的推动作用。 二战后,亚、非两洲原先的殖民地国家开始了其民族独立运动,以独立国家的身份收回失去的主权;战后原先强大的英、法、德等国失去了足够强大的实力去维持在海外的殖民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成为国家取得独立身份的要求之一。其中在非洲的独立运动十分广泛,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宣布独立,对非洲不平等条约体系产生极大冲击;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在其临时宪法《共同纲领》中宣布审查并废除自清末民初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协议,废除《美巴条约》,代之以《巴拿马运河新条约》:取消美国永久占领巴拿马运河区的特权,1999年12月31日中午期满后,运河及运河区的主权及管理权将全部交还巴拿马,由巴拿马确保运河的中立地位。 为防止强国将废除的不平等条约再度加之于独立国家之上,1954年12月亚、非新兴独立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为防止不平等条约的再度蔓延,维护独立主权,发表了《亚非会议最后公告》。经过一段时间后,形式上强加于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不平等条约及其特权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被废除。1. 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2. 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3. 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4.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中国与英国,签约地点:北京) 5.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6. 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amp

       7. 广州湾租界条约(或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注: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市 8.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注: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 9.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10.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 当时入侵广州湾的法国兵。

       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11.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12.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13. 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莫斯科) 14. 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15. 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 16. 中葡和好通商条约(1887年(光绪13年)12月1日,与葡萄牙,北京) 17. 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2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18. 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19.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 20. 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天津) 21. 北京条约 a)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北京) b)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北京) c)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北京) 22. 天津条约 a)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天津) b)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天津) c)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天津) d)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天津) 23. 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瑷珲) 24.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上海) 25.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26. 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27. 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 28. 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29.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关于《尼布楚条约》: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中国与俄国,政治上是相互独立的,经济上也没有依赖,军事上也没有弱势。中国和沙俄的雅克萨之战是中方完全胜利。中国与沙俄在签订条约时,互相不受对方的军事压迫,双方处于完全自愿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所以《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不是割地条约,是中俄瓜分喀尔喀部族地区的条约,是清俄划分外蒙古的第一步。条约签订后,喀尔喀蒙古人不再有后撤纵深,迫不得已南依,逐步迁移到如今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 1917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而被废除不平等条约。1917年苏联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事后未完全兑现,亦无退还条约中获得的领土)。1943年,美国和英国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意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失去他们的特殊地位,日本、意大利在中国的殖民地和租借地被全部剥夺。1946年,法国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二)日本

       1. 日美亲善条约(神奈川条约) 1854年 日本,美国 2. 日美修好通商条约1858年 日本,美国 3. 日俄和亲通好条约(下田条约)1855年 日本,俄国

       (三)朝鲜

       1. 江华条约(日朝友好条约) 1876年,朝鲜,日本 2. 济物浦条约1882年 朝鲜,日本 3. 日韩议定书1904年 朝鲜,日本 4. 日韩新协约1904年 朝鲜,日本 5. 日韩保护协约1905年 朝鲜,日本 6. 第三次日韩协约1907年 朝鲜,日本 7. 日韩合并条约1910年 朝鲜,日本 8. 朝美修好条约1882年,朝鲜 美国 9. 驻韩美军地位协定韩国 美国

       (四)土耳其

       1. 色佛尔条约 2. 摩德洛斯停战协定

       (五)埃及

       1. 英埃条约1936年 埃及,英国

       (六)其他国家

       1. 维持现状协定1947年 锡金 印度 2. 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 匈牙利协约国 3. 圣日耳曼条约1920年 奥地利 协约国 4.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1918年 苏俄 同盟国 5. 美巴条约1903年 巴拿马 美国

中俄雅克萨之战为啥赢了战争丢掉了领土

       中国当然是战胜国,一战开始后,应协约国英国、法国和俄国的邀请,中国政府也派了一支部队参加了欧洲战场的作战,表示加入了协约国。一战以协约国主获胜而告终,所以中国也算胜利国。

       1916年10月,他会见在华的英国人,谈到了中国参战一事,当年年底,更将投入协约国阵营,参加对德作战的意图相当明显地表示出来。

       最终使段祺瑞下定决心采取行动的则是美国的参战。果不其然,1917年初,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的潜艇封锁政策”,美国对外投资受到严重威胁。

       段祺瑞认为,要使山东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中国就必须有机会参与战后的和会,从而与日本争夺失去的权益。

       即便不考虑山东问题,中国保持中立也不明智,因为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中国参加,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必将提高中国之国际声誉,最终中国决定参加一战。

扩展资料:

       1917年5月,北洋政府向德国宣战,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后,留在扬子江上的德国军舰和商船,被北洋政府接管,有2艘潜水舰、大小不等的10艘商船,以及300多名德、奥军官及船员水手。

       “一战”期间,尽管中国已经对德宣战,但没有派遣一兵一卒、一枪一械前往欧洲战场;而另一方面,有超过14万的中国劳工以非战斗人员的身份出现在法国。

       值此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来自中国的劳工在异国战场上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甚至生命,而这也为后来中国成为战胜国增加了些许筹码。

       一战胜利后,1919年6月在巴黎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中国作为战胜国也参加了会议,但是本该收回战前德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利益,没想到却条约却将利益转给了日本。

       这件事激起了国内民众的愤慨,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在巴黎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不得不拒绝了在合约上签字,中国就这样结束了“一战”之旅。

       

参考资料:

人民网-一战中国劳工

中俄关系的前景

       中俄雅克萨之战为啥赢了战争丢掉了领土

       虽然雅克萨之战是中国军队反击沙俄军队入侵的一次重要战争。此战的胜利,也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计划,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但是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上来看,虽然宣告了战争的胜利,但是相对来说也让我们国家失去了一定的领土。

       当时大清帝国取得这次辉煌的胜利之后,便和俄方进行谈判,于是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就是《尼布楚条约》,虽然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但是这个所谓意义上的平等指的是地位上的平等,而并不是在利益的划分上的平等,换一句话说就是,在利益的角度上是不平等的。条约中,黑龙江流域以北的广大领土原属中国,但《尼布楚条约》中却被划分为沙俄所有,该条约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利于中国。

       让大家愤愤不平的是,这则条约是在中国胜利的前提下签订的。当时的大清帝国国力昌盛,而当时的俄国,却与波兰争夺乌克兰深陷战争泥潭,还与当时北欧强国瑞典的战争也一触即发,兵疲财乏,根本无力东顾。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大清却与俄国签订了这样的一个边界条约而不是继续征战。

       这不但没有使战争真正意义上的停止,反而还对西方列强来说是一种激励。中国只看到了眼前的战争却没有注意到,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达中国的近邻。直至1840年,中国边境狼烟四起,炮火不断。在1894年时,终于是败的一塌糊涂。

       清朝中俄雅克萨之战最后谁赢了

       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进行了两次围歼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当后人细细回味这段历史,却能够发现,这场胜利正是为以后的鸦片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但无用质疑的是此次的战争的胜利者乃是我们的国家,但也并不意味着我国那时的清军是有多么的厉害和强大,并且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清军在军备上远落后于战败的俄军。但是总的来说,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这场战役的正义性。正是因为这样,获得了军民特别的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第二个原因就是清军从长期的斗争中已经逐步认识和掌握了边界斗争的主要特点,采取了有效措施和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第三个原因就是实行了军政兼施的指导方针,在以武力为后盾的基础上,对侵略者严辞警告,在警告无效后,发兵反击。反击时采取先扫外围,然后水陆并进,三面包围,一面堵截的作战方法,迫使侵略军困守孤城并将他们打败。

       关于此次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辽阔的东北边界为保卫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成果,它直接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也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得到享有的安宁,谱写了一曲反侵略斗争的凯歌。

       中俄雅克萨之战中国为何遇弱不强

       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进行了两次围歼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当时的俄国并不是什么强国,当时还面临众多外敌的侵略,为什么强大的中国没有继续打击俄国而只是签订条约。

       早在1676年年间的时候,俄国就已经在我国黑龙江流域抢劫居民,掳掠妇女,勒索毛皮和在中国江河偷采集珍珠。大清理藩院数次谴责,俄国均置之不理。后来,俄国还在中国境内的精奇里江岸,构建数座城堡,扩充军备,劫掠毛皮,勘验矿藏,收集情报,一步步试探满清政府的底线。直到1682年的时候,俄国加剧了在北方掠夺的步伐,他们的行为在中国北部边疆酿成重灾。

       在清朝典籍《扈从东巡目录》和《八旗通志》就有记载,康熙在平息了内乱后,立即腾出手来,加强北方防务,准备与哥萨克打仗,更谋求与俄国协商解决边界问题,他虽然内心鄙视俄国,但是扎乌拉村一战,亦给他内心留下阴影。最重要的,是康熙不想北方大战,来影响搅乱内地。

       后来在俄军投降后,根据《八旗通志》的记载,清军根据康熙“仁治天下,素不嗜杀”的圣谕,允许托尔布欣一行携带轻武器退走尼布楚,还为其备齐战马和粮草,确保一路无忧。托尔布欣等人对此感恩涕零,还信誓旦旦地发誓:今生再不骚扰雅克萨城。因此清军的这一举动并没有感化俄军,反到使他们更加猖狂,这也是当时清军轻视敌人的表现。

为何英国重视一战甚于二战?

       中俄关系的发展基础坚实,潜力巨大,前景看好,同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中俄关系,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经营。要努力消除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夯实两国关系的战略基础。要确保相互对对方崛起性质的积极判断,努力促使俄坚定走和平之路的信念。要从战略高度解决两国在对美关系上的非协调性问题,携手稳定大国关系。

       当今世界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旧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经消失,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尚未形成。在这种变动过程中,中俄这两个世界大国的相互关系是世人关心的问题之一。新形势下,中俄关系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共同努力,确立中俄关系发展长远目标,推动两国关系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要坚持真诚互信,巩固中俄关系政治基础。我们要增进政治互信,始终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作为两国外交优先方向,不断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推动力。

       我们要坚持互利双赢,夯实中俄关系经济基础。我们要保持并继续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的积极态势,探索合作新途径新方式,寻找更多利益契合点,深化两国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我们要坚持世代友好,打牢中俄关系社会基础。我们要积极推动两国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交流,努力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我们要坚持紧密协作,坚定维护中俄战略安全利益。双方要加大相互支持力度,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加强磋商和合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安全领域变革,同国际社会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不懈努力。

       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在迎来新的发展前景。让我们秉承传统友谊,坚持世代友好,深化战略协作,共创中俄关系美好未来!

       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新型经济体。双方加强经贸合作有利于推动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中国和俄罗斯两国间的许多项目发展顺利,比如田湾核电站新一期工程的建设,莫斯科的俄中制药中心等。包括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联合铝业公司在内的一系列俄罗斯大型公司,计划在中国开展新的大型投资项目。俄罗斯和中国在直升机制造、机械制造和能源,以及林业和创新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发展非常顺利。两国必须迈向新的合作水平。

       1.影响中俄关系的美国因素

       从全球地缘战略层次来看,中俄共同面临的是“一超多强”的地缘战略格局。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世界事务中处于霸权地位。其单边主义政策虽然屡遭挫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俄作为发展中大国仅仅是这个“一超多强”格局中的两强,只能在被迫认可美国的霸权地位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参与现有秩序来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在这个层面上,中美、俄美关系仍然是最主要的。

       中美两国近年来虽然矛盾不断,冲突日益增多,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时期。但从长期看,中国的崛起必然将改变世界政治舞台的格局,担负起更为重要的责任,同时也会对美国的全球霸权和全球战略利益形成挑战。因而,协作和牵制便成为美国对华关系的双重战略基石。一方面,美国意识到其全球战略利益的实现越来越多地需要来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合作,实行保持与中国的接触乃至合作战略;另一方面,美国并不甘心中国的崛起,积极向中国周边地区进行战略延伸,对中国实行遏制战略。一方面通过不断强化同日本和印度的关系来牵制中国;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而中国台湾和朝鲜半岛问题的不确定性,更是为中美关系增添了许多变数,未来的中美关系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变数较大,不容乐观。

       俄美关系在苏联刚刚解体时,曾经度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随着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相继爆发和北约东扩速度的加快,俄美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并呈不断加深趋势。尤其是进入2007年后,在美国宣布将在捷克或格鲁吉亚部署反导防御系统的雷达站,在波兰建立部署10枚截击导弹的军事基地之后,俄美关系又一次陷入了危机。目前,俄美关系总体上处于一种既矛盾又协调、斗争多于合作的状态。俄美关系的如此走向,实质上是由两国的重大战略利益冲突所决定的。借助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飙升,复兴俄罗斯经济,提升综合国力,重振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是俄罗斯近些年的主要战略诉求,但这一点恰恰是美国所不能容忍和接受的。防止俄罗斯的重新崛起从而危及美国全球利益,千方百计打压和削弱俄罗斯,成为“冷战”以来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政策和目标。事实上,在外交与安全领域,美国从未放松过对俄罗斯的挤压,并不断构筑防范和削弱俄罗斯的屏障。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将北约东扩至波罗的海,还极力推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挤压俄战略空间。借反恐之机空降中亚,积极推进“大中亚”战略,与俄罗斯在中亚、里海等地争夺能源。在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内推动了一系列“颜色革命”,削弱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尽管如此,两国在反恐、防核扩散、伊核问题、朝核问题等方面仍需要合作。再加之俄罗斯自身力量的不足,需要创造一个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来发展国内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因此,俄罗斯不会选择与美国进行全面对抗。俄美关系今后将会继续维持斗争与合作并存的格局,保持一种斗而不破的态势。

       中俄两国同样面临“合围”的格局,中俄两国都需要建立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以便集中精力来解决安全威胁和经济发展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专心致力于国内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俄罗斯也认识到要确保大国地位,关键在于振兴经济。普京强调指出:“稳定的经济是民主社会的主要保障,是世界上受尊敬的强国的基础之基础。”振兴经济是俄罗斯最基本的国家利益所在,“如果在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不能集中进行振兴国家、恢复经济和人民福利的工作,国家就注定要停滞,最终将走向解体”。对于中俄而言,今后的十年是两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机遇期,两国都希望周边环境能够和平稳定。但是两国的周边环境并不安宁,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其政治、经济中心位于欧洲部分。在欧洲,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极大地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给俄罗斯国家安全带来潜在威胁。目前,北约已将边境推进到俄罗斯家门口,与立陶宛和波兰相邻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这块飞地已经被北约彻底包围。作为俄罗斯战略依靠的独联体离心倾向日益明显。1999年3月,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三国退出独联体安全体系。在亚洲,俄日之间存在“北方四岛”的领土纠纷,美日不断强化军事同盟,并积极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对俄远东地区的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中国是一个陆地海洋性国家,与很多国家陆地或海洋连接,是相邻强国最多的国家,地缘关系十分复杂。东边,日本不断强化美日安保体系,扩大美日同盟的职能与范围,并积极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中日关系长期处于紧张态势;东南边,东盟在发展同中国关系的同时,不断加强同美国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来牵制中国;南边,与印度的关系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双方在边界问题上仍然没有达成协议,相互间的不信任根深蒂固;西边,美国借着反恐的名义,在中亚驻军,危及中国的安全。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两国应该建立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互相借重,使对方成为自己可靠的后方,两国都需要对方的支持,实现共同繁荣。俄罗斯面对美国和欧盟咄咄逼人的挤压政策,被迫修正其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重视加强对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外交,以便为俄罗斯在与西方斗争中创造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避免东西两线的地缘形势同时恶化,腹背受敌。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邻国,双方有4300千米的边界线。中国同时又是亚洲的一个经济和军事大国,综合国力在不断上升。中俄客观存在的地缘关系和中国所处的重要地缘战略地位是俄罗斯加强对华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可以为俄罗斯赢得一个稳定的战略大后方,也可以是俄罗斯保持同西方力量对比均衡的一个重要筹码。

       同时,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在中国地缘政治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对中国周边国家中的中亚三国、蒙古、印度有很大的影响力,发展同俄罗斯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确保中国北线、西北线和南线的地缘政治安全,使中国有一个可靠的战略大后方。加强同俄罗斯的友好关系,同时也是中国实行大国外交,维持大国间战略均势的需要。

       中俄在打击国内分裂势力、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立场方面需要得到对方的支持,俄罗斯存在车臣恐怖分子势力的问题,俄政府在处理车臣问题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指责,俄担心,“俄罗斯由于民族文化发展或地区分离主义而面临解体的危险,可以想象这种危险在车臣战争后更大”。中国面临“台独”、“疆独”和“藏独”问题,特别是“台独”问题有引发中美大战的危险。无论是俄罗斯的车臣分裂势力,还是中国的“藏独”与“疆独”分子,他们的背后都有国外势力的支持,还往往涉及复杂的宗教、民族问题,这使得中俄两国的国内问题国际化,解决起来异常棘手。此时,两国在打击国内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给予充分的支持和理解。“俄罗斯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外部势力无权干涉。俄罗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不接受‘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中国台湾加入联合国及其他只能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不向台湾出售武器。俄方理解中方根据《反分裂国家法》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所做的努力。”中国则坚持不介入俄罗斯的国内问题,支持俄罗斯反对车臣分裂势力,对涉及俄罗斯主权和国家安全的敏感问题予以充分理解和支持,“坚定支持俄罗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打击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方面所做的努力”。有了对方的支持,让两国在国际社会赢得更大合作的空间。

       2.推动世界多极化,中俄两国有着相同的立场和看法

       中俄都反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并致力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俄罗斯主张世界多极化,“因为它不想受制于美国”,“不想扮演美国的小伙伴角色”,只有在多极世界中俄罗斯才有希望成为独立一极。多极化就是以建立多极世界为目标,进行多方位、多边外交运筹,这是普京外交的核心。这首先是由俄罗斯实力衰退、难以独立构成世界一极的现实决定的,更是由俄罗斯一定要成为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决定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中国无论如何也是世界的一极。中俄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有能力成为一极的国家,为了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选择在政治和战略上接近,大力发展相互关系,在国际法的框架中加强协调、合作,能够共同制衡唯一的超级大国单极独霸世界的企图。这种新型的大国力量重组趋势有利于保持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和稳定,中俄两国互相借重、相互支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

       中俄在国内与国际领域的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正是在这种国际政治环境下为两国石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温家宝总理曾对开创两国经贸合作新局面,推动两国经贸合作迈上新水平提出了五项建议。第一,深化能源和资源合作,能源合作要向精深加工型转变,带动油气、核电、森林、矿产等资源设备和技术领域合作;第二,深化贸易和技术合作,扩大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贸易中的比重,推进航空航天和信息通讯领域合作;第三,深化金融和投资合作,共同探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第四,深化地方和比邻地区合作,特别要加强振兴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开发的政策协调合统筹规划;第五,深化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合作,在推动建立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等方面紧密合作。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两国必须通力合作,必须要有新的国际金融秩序,需要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监管机构。必须成立新的组织和机构,监管和预防金融风险,推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建设,以保证国际汇兑体系稳定。中国支持俄罗斯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反对将这一问题政治化。俄罗斯对世界贸易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非常重要。普京说,俄方高度重视加强两国务实合作,愿同中方一道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两国企业加强合作,推进贸易、投资、机电、能源、科技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进一步提升两国经贸合作质量和水平。

       对于俄罗斯来说,发展现代化的林业加工生产和增加高附加值林业产品出口是最重要的优先任务之一。俄罗斯对本国和外国公司向俄罗斯林业投资感兴趣。其中的投资来源之一是中国,中国是俄罗斯林业产品的传统大型消费者之一。普京还表示,俄罗斯准备同中国在实施生产大型科技项目上进行合作。他指出,民用航空制造中存在实质性的合作潜力。俄方知道中国有关实施“大飞机”项目的决定。俄罗斯准备与中方就此开展合作,这符合两国国战略合作的水平和规模。

       普京还建议在俄中贸易结算中逐步放弃美元,转向使用两国本国货币。他说,建立在美元基础上的世界正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和混乱,全球金融市场依然存在困难局面。双方应该考虑完善贸易支付体系,包括通过协调步骤,更加广泛地使用本国货币。普京同时强调,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进行这样的阶段性过渡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中俄关系已牢固地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以有利于两国人民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出发点,以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为载体,以政治互信和互利合作为驱动,服从和服务于两国发展经济的大前提。这种既关注现状又着眼于长远的新型国家关系,彰显了以合作、对话、互信、互利、发展求安全的新安全观,顺应潮流,符合两国利益,体现了两国人民的意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俄关系已经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就是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已经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就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规定的各项原则;中俄关系已经有了有效的机制保证,就是两国元首、总理建立的定期会晤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多边机制。双方要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从而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俄关系必将得到大大充实和深化,继续造福于两国和两国人民,并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三点原因。

        一是英国在一战期间死亡的人数远比二战要多的多,造成的英国人的民族伤痛远比二战大得多。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英国在一战时,本土约4500万人,四年大战下来,军民死亡约100万,伤166万。相当于每2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受到了战争创伤。

        除了死伤两百多万人外,由于一战是典型的壕沟战。士兵在暗无天日的壕沟中,活的如同蝼蚁一般。所以很多身体没受伤的人,精神也呈现了不正常的状态。这些人日后无法融入到正常生活中,丧失了继续劳动工作的能力。这种绝望是令英国人无法忘却的。

        所以说。一战对于英国,其影响,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比之下,二战对世界的创伤更大。但对于英国的战争创伤却小很多。

       

        英国在二战期间,本土人口约4700万,但五年战争下来,死伤只有45万左右。这个数字远比一战要小的多。(仅凡尔登战役的死伤就比英国在整个二战期间的伤亡都要大)

        第二个原因,英国人不怎么愿意承认,但却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英国在一战,是绝对的主角。无论是在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还是日德兰,英军都是协约国的顶梁柱。

        可以说,如果没有英国,同盟国早就把法国和沙俄打崩溃了。

        最后,协约国打赢一战,同时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英国联手法国逼退美国,让美国控制欧洲的时间推迟了25年。这也都是英国人值得吹嘘的一件事。

        而到了二战,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二战的主角是苏德美。英国就是个打酱油的存在。法国也是如此,典型的龙套角色。有它们没它们,根本不影响二战的进程。

       

        其实,这种主角与配角的身份转变,也就是为什么在安理会五常中,中美俄三国喜欢纪念二战,不怎么重视一战的原因。

        中国与美俄,也不是没参加过一战。俄罗斯不必多说,沙俄就是因为一战而垮台的;美国参加一战时,诸如麦克阿瑟、马歇尔、尼米兹和巴顿等后来在二战期间叱咤风云的人物,当年都到过欧洲前线。咱们国家虽说没有派兵,但也派了十几万劳工。

        只不过咱们和美俄,在一战时都给英国配戏的小角色。战争打完后,胜利果实,中美俄没分到多少。大头都被英法瓜分了。

        因而对于一战,中美俄都不怎么愿意提。只有英法喜欢纪念。纪念它们最后的余晖。

       

        第三个原因是英国人在一、二战前后心态上的转变导致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结束后,虽然战争胜利了,但英国也欠了一屁股债。从地主黄世仁变成了雇农杨白劳。一战后的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国皇家海军,亦丧失了霸主地位,被迫与美国海军平起平坐;各个殖民地也陷入了民族主义的浪潮,让英国难以继续维系统治。

        一句话总结,就是受一战影响,英国的霸权地位动摇了。

        所以一战结束后,英国 社会 普遍的反应不是为了胜利而狂欢,而是感到迷茫。

        迷茫堂堂大英帝国就真的无力回天了?

        1919年离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也就仅仅过去20多年而已呀。

        当这种迷茫情绪渲染了20多年后,到了二战结束时,英国人反而不纠结了,看开了。

        梦碎了?碎了就碎了吧。

        辉煌不再了?不再就不再了吧。

        反正也追不上了,那干脆就不追了。

        在这种心理转变下,英国人默认了自己超级大国地位的转让,不再感到有什么奇怪的。

        这种现象,就好比某人第一次被甩,往往是他最难接受,最难以忘记的经历。后面随着被甩次数多了,被甩的麻木了。这个人反而习以为常了,不难受了。

        其实一战二战英国都重视,只不过英国更愿意提一战而不愿提二战,因为一战作为战胜国自己觉得很荣光,虽有伤亡但在全球利益没有损失。而二战英国虽是战胜国,除了伤亡很大之外,其在世界上的利益损失太大,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昔日的世界霸主沦为二流国家。

        在亚洲东南亚、在缅甸居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很伤英国绅士的面子。一向强大的英国皇家空军差点被德国空军消灭,要不是两个皇家空军冒冒失失地去轰炸柏林,希特勒盛怒之下,把攻击英国机场和英国空军的飞机调去轰炸伦敦,让英国空军赢得喘息的机会,英国真的危险了,因为英国是岛国,制空权太重要了。这些话题都是令绅士们伤心的,谁愿意提呢。

        我们中国的关羽喜欢提过五关斩六将,不愿提走麦城,道理都一样。

        因为一战时英国米字旗飘扬在世界各个脚落,大不列颠帝国作为老牌帝国战胜了德奥的挑战,为了庆祝 历史 性胜利丶在全球最大英联邦殖民国内耀武扬威,歌功颂德而形成的盛大节日。

        而二战英国不再是主角,曾因绥靖政策屈从德国,敦刻尔大撤退狼狈不堪。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尽丧日寇之手,江河日下。而新崛起美丶苏充当了二战主角,灭德国丶逼日降,昔日老大帝国屈与中国丶法国为伍,共同成了联合国五常。

        随着全球形成了要独立丶要解放的浪潮,英国全球殖民主义受到了重创和瓦解,英联邦也不再是铁板一块。英国地位不断下降,甚至跌落前三名。二战风头尽被红场盖过,西方权柄尽归白宫。英国也只能随波逐流了。

        对比中国,英国经二次世界大战跌落霸主之位,而中国从百年苦难跃升为主要战胜国之一,与英国并列五常之列,中国纪念抗战的 历史 性胜利的热情高涨,也永远超过了英国。

        楼上各位看官的观点都有道理。个人认为,“一战”的时候,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英国必须捍卫既得利益和地位,所以很重视,而且“一站”后英国是战胜国,是主角。“二战”时,英国已经不是世界霸主,没必要消耗自家人力物力财力去碰“德国”这块硬石头。敦刻尔克大撤退和英伦空战以后,英国被德国打惨了,只能勉强自保,更不光彩。后来在欧洲战场唱主角的是苏联,在亚太战场唱主角的是美国,英国作为配角也不怎么光彩,何况在印缅战场还被小日本打得很狼狈。最后的反击——诺尔曼登陆战,如果没有美军这个强有力的盟友,英国也没有能力独自登上欧洲大陆作战……。所以英国人更愿意提“一战”。

        这么说吧,好歹一战英国人当仁不让的主角,日不落帝国的光辉照耀那,凡尔赛合约的签订英国人主持,战后的世界离不得英国人的张牙舞爪。而二战时英国亏虚啊,扎扎实实的配角!能维持下来,亏得让渡了诸多权益给当年的殖民地——美国,丢人哪!战后整个殖民体系崩溃,国际政治影响力一落千丈,贵族沦为彻彻底底的破落户。一战英国人光荣体面,二战英国人窝囊憋屈。

        谁都愿意提自己过五关斩六将,谁愿意闲着没事儿总提自己走麦城呢。

        所以,俄罗斯人每年都会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却很少会提一战的时候被德国人打的有多狼狈。

        因为,第2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是一场对俄罗斯人来说史诗般的大战,哪怕今天苏联已经没了,自认为承接了苏联衣钵的俄罗斯也特别愿意拿出来纪念一下,给大伙看看自己当年有多英勇。

        英国正好相反,第1次世界大战虽然英国人赢得也非常吃力,但毕竟最终他还是取得了完胜,可以说第1次世界大战能够打赢德国,那是在英国人的领导下搞定的。

        首先,战争开始之后意大利人马上倒戈。

       

        为什么,凭借的是英国人的威慑力。

        意大利人和德国人签条约的时候加了一条:你跟谁打都行,但是你要是跟英国人打,对不起,我不会加入的。

        于是,当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德国人对英国宣战,意大利人就第一时间说:德国,咱俩拜拜,我跟你说过,我绝对不会和英国人干仗的。

        紧接着,英法联军在西线和德国人开始了拼命的厮杀,吸引了德军绝大多数的武装力量。

        但与此同时,在坦能堡之战中德军以15万军队击败俄军25万,几乎将其全歼。

       

        从那之后,把沙俄打的几乎已经失去了和德国人作战的胆量。

        陆地上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海上也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战,日德兰海战。英军集中151艘军舰,德军集中99艘军舰。

        英军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但打的不好,被击沉11.3万吨,而德军只被击沉6.2万吨。

        虽然德国人作战能力要远超英国人,损失也比英国人小得多,可是经过了日德兰海战之后,德国已经没有再和英国人开战的勇气了,实力小损失不起。

       

        所以,只好将主力舰队撤回本土,然后用潜艇破击战的方式,试图逼英国人就范。

        在潜艇破交战的打击下,击沉了协约国超过5000艘船只,但英国最终没有被德国人击垮。

        就在双方打的精疲力尽的时候,美国人参战了,出兵200万,加入到了英国一方成为压垮德国人的最后一颗稻草。

        所以,美国在整个一战中的重要性比英国人要差,并且不具备领导力,而法国作为英国人的小弟,整个一战那也是为英国人马首是瞻。

        英国人可以理直气壮的说,第1次世界大战是在我的领导下打赢的。

        打赢了之后,英国人继续拥有甚至可以说有了更强的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力。

        巴黎和会,英国***拿着笔和尺在地图上那么一画就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疆域。

        可以说,一战之后的巴黎和会成了英国人表演的舞台,法国则亦步亦趋,配合的天衣无缝。

       

        至于美国人,没有什么人会重视他们的感受。

        一战的时候英国如此硬核,他当然要经常纪念了。

        可是二战却不一样了。

        二战是英国人走向衰落的起点,二战爆发之前英国人还能在欧洲局势甚至是世界局势上拥有无可替代的影响力,但是二战爆发之后英国人被德国、日本逼迫的焦头烂额,不得不向苏联和美国求救。

        所以,丘吉尔在和美苏两国***会议的时候多有抱怨,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小跟班,在美苏两个大佬面前没了过去那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但是,他也只能忍着,因为如果没有美苏两个国家,二战是必然会失败的。

        从贡献上来说,英国人的贡献也是远远低于美国和苏联。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打赢了太平洋战海战,几乎全歼日本联合舰队,还在日本本土种了两颗蘑菇。

       

        大西洋海战如果没有美国,英国人早就被打垮了。

        对德的战略大轰炸主力也是美国人。

        所以,战争结束之后,大西洋和太平洋被美国所控制,英国人只好从这里撤走了。

        战争期间,美国还支援了盟友超过2,000万吨的物资,其中大部分都是被英国人接收了,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英国人连饭都吃不上了更不要说打仗。

        和苏联也不能比,整个苏德战争德军死亡380万,被俘300万,其精锐几乎都丧于苏联人之手。

       

        苏联也是二战期间第1支进入柏林的盟军部队,是打败德国法西斯的绝对主力。

        所以,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英国人在二战中的贡献要比前两位差的多的多。

        陆地上英国人相当于一战时期的意大利,海洋相当于一战时期的法国,总之和真正的主力要差得远。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比不上东方战场上我国对二战的贡献。

        而且,战争结束之后霸主易手,形成了美苏两强争霸的格局,英国人只好在全球范围内战略收缩,百超过90%的殖民地独立。

        在二战前,他控制了3,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结束之后只剩下不到30万平方公里了。

        于是,从一个世界级大帝国退化成一个小小的岛国,这有什么可纪念的呢?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同样是世界大战,同样有英国参战,同样给英国带来了改变,但是改变的性质不一样。

        经过一战之后,英国的世界老大地位虽然受到美国挑战,但表面上英国没有受到明显削弱,殖民地还有所增加。

        经过二战之后,英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失去了欧洲和世界主宰的地位,还把巅峰时期得到的殖民丧失殆尽。

        所以英国人对二战的纪念没有一战那么隆重,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关羽再生,他一定对过五关、斩六将和水淹七军津津乐道,对自己走麦城那段经历羞于提起。

        虽然两次世界大战,都因为美国的参战而让胜负天平向英国等国一方倾斜,但是一战中英国还是主角,至少分量跟美国一样重。

在二战中,美国的成为戏份最重的男一号,英国变成了配角,心里的失落是难以言状的。

        所以,英国人对一战更怀念,纪念的时候更动情。

        一战是在1914年结束的,五年之后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就将每年的11运11日定为一战纪念日。

        每年的双十一,中国人忙着往购物车里放东西,英国上至国王首相,下到黎民百姓,朝野人士都在忙着纪念一战。

        英国人隆重纪念一战,还有一个意思在里面,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悼念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不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先烈付出。

        一战英军伤亡超过100万,仅仅索姆河一战伤亡就是二战总伤亡的几倍,所以一战比二战更触动英国人的灵魂。

        2020年的一战胜利纪念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身着黑色套装,表情凝重出席了纪念仪式,当英国国歌奏起的时候,女王潸然落泪,向阵亡将士致敬。

        一战后,英国政府在曼彻斯特竖立起一块巨大的碑石,纪念着一战战死的军人;而在爱丁堡的陆军博物馆里面,有好几个大大的纪念册,详细记录一战、二战之中英国军人的阵亡情况,包括姓名、籍贯、在哪次战斗中阵亡的,都有来有去、一清二楚。

        很多人都说英国纪念二战没有一战隆重,是因为二战之后英国失去了世界霸权,世界主宰地位被美国替代。

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就日渐衰落,世界经济格局就发生改变。

        一战爆发之前,英国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在海外一年的投资高达40亿英镑,占据了当时世界投资总额的百分四十三。

        一战让英国政府花去了430美元,不仅有大量的黄金储备流失,还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沦为了净债务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前美国的黄金储备猛增,从20亿美元飙升到40亿美元,美元替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但是英国通过一战,不仅巩固了它一战以前的海外殖民地,还从战败国德国手里得到了原属于德国的东非等殖民地,奥斯曼士耳其控制的中东领土也落入英国囊中。

        不仅如此,英国的政治地位经过一战也没有明显下降,战后的巴黎和会上,美国提出要建立国际联盟,企图通过国际联盟建立美国主导的新秩序。

        可是1920年国际联盟建立后,英国和法国却成为主角,美国却连大门都没有进。所以一战对英国来说有得有失,得比失多。

        但是二战就不同了,二战美国出力最大,欧洲和亚洲战场美军演的都是重头戏,无论是英国、苏联和中国都接受过美国的大量援助,英国成为可怜的配角。而且二战之后,英国失去了海外殖民地,政治地位一落千丈,联合国中美国成为老大。因此,英国对二战的纪念热情自然不会有纪念一战的热情高。

       

        俄罗斯人看重二战,英国人看重一战,二者站的角度不同,聚焦的着力点就有偏差,表现出的态度就不一样。

        俄罗斯人有很明确“功臣心态”,我们为二战付出这么大的牺牲,战后的利益分配不能没有我们。所以,尽管一战俄罗斯人伤亡也是相当惨重,然而一战宣传的火候总是欠缺。

        英国人在二战里犹如“最佳配角”,但毕竟没有“主角光环”,他们更怀念一战里的战场雄姿。 其实,对于大英帝国来说,一战的意义更加非凡,有着值得怀念的重大价值。

        大英帝国曾经何其辉煌,“日不落帝国”的土地上总会有阳光在照耀,很多人会说一战打残这个庞大帝国,但是一战又何曾不是把这个帝国推向最顶点呢?

        一战前夕的英国并不好过,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都遇到瓶颈,就连本土的苏格兰、威尔士都在闹事,前者要求自治、后者要求政教分离。一战爆发,转移英国内部的抗议情绪,随之形成新的英国认同感。

        一战里的英国那是硬扛的汉子,跟德国、奥匈是打出一身的伤痛,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而后期参战的美国,耗费的钱财和赢得的影响力,都要小的多。在本质上,英国人认为自己是基于道义而战,而不是出于利己。

        一战后的英国,帝国的规模达到最大,帝国的荣光还是耀眼。一战摧毁好些大帝国,沙皇俄国倒台、奥匈帝国被分裂、德国陷入混乱……英国人分到奥斯曼帝国的不少领土,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和外约旦,以及原来德国在东非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

        战争的胜利还加强大英帝国和自有殖民地的良性联系,尽管战争增加双方之间关系的变数,但是战后初期的英国本土依然能够操控各殖民地,像印度这样独立意识比较强的地区,英国人还是玩得游刃有余。

        此外,对于接下来的二战爆发,英国人的认知是“一战的继续”,确实二战的爆发跟一战的战后处理有着直接关系。这一点也可以从德国纳粹的认知得出,他们认为“一场战争的失败要靠另一场战争来改变”。

        各种原委的叠加,导致英国人更加重视一战,而不是二战。简单来说,英国人更怀念一战带来的最后荣光,而不是二战里辛苦跟班的角色,那时候打怪升级的已经是美国人。

        这个问题不是问题。第一二战发生在一战之后,英国怎么选择重视谁?第二一战是出于争夺殖民地等特权分赃不均引发的战争,二战则是正义,战争与生存的自卫战争,没有可比性。非要选也只能是二战更重要。

        这个问题应当这样问。英国一战后丧失全球霸权地位为何要甚于二战完结的程度。

        现在我答一下。一战英国及其协约各国同同盟国之间爆发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上亿人口卷入战争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打败德国,奥匈帝国等倾其整个英联邦的大量物资,国外资产等,最典型的就是,向美国购买大量武器弹药,不仅外债被清除,还欠了美国不少。

        战后,又忙于恢复国内当时凋敝的经济,在军事装备上逐渐放缓脚步,虽保有大量殖民地,但各地民族独立运动使得英国疲于应付,且战争给殖民地带来极大的负担,殖民地相对于本土,本身就是累赘。

        不巧的是,经济危机在战后十几年内就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又遭重创,美国虽然在字面上也很惨,但原本已经超过英国的资本则因此继续保留了下来。

        轰炸机装配

        二战英国的本土收到法西斯国家的轰炸,在战后则不得不留更多的心思在本土,美国则在二战一开始卖军火大赚特赚,直到珍珠港事件发生,美国在军火生产的刺激下不仅极佳的解决了 社会 福利疲于解决经济危机的困难,还使得美国公民参与生产积累了不少全民财富,英国不一样的是,自一战开始国际地位下降,日不落帝国需要美国的军火,不难理解,美国已经超越了英国已成既成事实。从此英国霸权地位难复。而二战也加深了这一现象,综合国力不够怎能称雄称霸,经济地位决定了一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等同于黄金,美元彻底代替了英镑的地位。(战后全球黄金储备的四分之三在美国)

        坦克生产装配

        英国的衰落始于一战,并且表现出不可复兴的迹象,二战带来的危机或影响只是时间问题,不管危机何时到来,英国的霸权都不能避免被美国取代。

        补给等待运输

        二战时期美国的生产能力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全球最强火力,后勤补给,更重要的是各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都接受了美国大量的军用物资,飞机,坦克,卡车不等。这也佐证了早在二战结束时美国已经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了。

        原因是他们最后刷存在感,另外英国在一战中是拥有话语权,这是他们重视的原因,相反英国在二战中他们是老二,老大是美苏,也就是说老二有啥好纪念的。

        一战,虽然英军有重大伤亡,但他们伤亡人精,却在旧中国面前不值得一提,咱们旧 社会 在一战中有两千万人员伤亡,绝对是一战所有国家的总和,而英国在一战死亡人数才一百万人,英国重视一战甚于二战,目的是剌激某些大国?假装猫哭耗子吗?要知道一战之前我国旧 社会 差点被八国联军瓜分了,而且还火烧圆明园,还犯下各种严重罪行,英国倒好,偏偏纪念一战,他们是什么意思?起码14亿分之一的我,至少这样认为。

        英国担任霸权国的时间太长了,他们在全球都有殖民地,现在的英属成国,也以前的英国殖民地,目前英国还不承认自己没落,继续勒紧裤腰带来制造航母,抱着美国大腿来蹭热度,还在亚洲和南美颠倒黑白。

        英国军队在一战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战要是没有英国还真是难打,虽然他们处没落时期,但他们 科技 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这就是英国保持不完全衰落的原因,二战中各国都没有雷达,英国倒好,破解了希特勒的密码,让其处于不败之中,一战时期的英国也是在航母方面领先全球,也就是说有战略目光。

        另外一战中的英军为了防止德国阵营的偷袭,提前部署战壕阵法,说白了各国战争以战壕为主要掩体,要知道英军在掩体中生活很长时间,受尽折磨,也就是说日晒雨淋、蚊叮虫咬、各种疾病传染等,不单是身体受尽折磨,而且精神崩溃,这种情况下,英国已经记录史册,这就是英国重视一战的其中之一原因。

        结语:英国重视一战,原因他们掌握语权,轻视二战,是英国变成了老二,不值得一提。

       好了,今天关于“为什么说中俄必有一战”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为什么说中俄必有一战”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