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交通指南 交通指南
西来庵_西来庵历史事件
zmhk 2024-05-06 人已围观
简介西来庵_西来庵历史事件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西来庵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1.西来庵事件的事件简介2.台湾人民反抗日本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西来庵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西来庵事件的事件简介
2.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
3.什么是八家将
4.广州历史悠久的寺院建筑是?
西来庵事件的事件简介
西来庵事件又称为噍吧哖事件,发生于1915年,是日治时期台湾人武装抗日事件中规模最大、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台湾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结合反抗日本统治的重要事件。因为策划革命的地点在台南市西来庵王爷庙,所以称“西来庵事件”;起义事件首要人物是余清芳(1879年-1916年),所以也叫“余清芳事件”。台南厅人余清芳于台南市“西来庵”假借神佛的名义来宣扬其抗日行动,之后其认识了台中人罗俊及楠梓人江定,密谋组“大明慈悲国”,并以宗教方式催眠信徒,宣称日本据台20年,气数已尽,他受到王爷的神示,担任“台湾人的皇帝”,更宣称中国将派大军支援。然而举事尚在酝酿即为总督府所破,余清芳于事泄后即潜入山中,并曾在噍吧哖(今玉井乡)与日军相战,至翌年4月被诱出山。 此事件亦使台湾人民抗日运动由武装转型为社会与政治运动。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
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印度僧人达摩遵从师父自训谕,西来弘化禅宗妙旨,从海上到达广州城外的珠江北岸(今下九路),建西来庵潜心苦修并广传佛教。西来庵建成后,历隋、唐、宋、元、明、清诸代多次修葺,并经多次改建为砖木结构,“传灯不绝”,长盛不衰。该庵始建1100多年后,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庵的住持宗符禅师募资扩建,增设了禅房、僧房、大雄宝殿,又开拓庭院,广植树木、引入流水,营造起一座颇具规模的佛教丛林,面积达3万平方米,并将西来庵改名为华林寺。
继宗符禅师之后,其弟子离心和尚又继续修建,苦心经营近十年,致使华林寺僧侣云集,香火鼎盛,成为当时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一。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华林寺建舍利殿,内有七级的石舍利塔。
清道光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1845——1849年),华林寺住持祇园法师奉诏命由杭州净慧寺摹祥(描罗汉图),回来修建了五百罗汉堂。据有关史料记载,民国初年的五百罗汉堂规模非常宏大和雄伟:堂呈田字形,大门左右分立高达丈余的金刚,从门直入,北边神龛供奉有三宝佛,中央两面均有天井,回廊供奉五百罗汉神座,众罗汉像体如真人大小,喜怒哀乐表情及姿态各异,其中一尊是元代来华的意大利航海家马可·波罗原型塑像。堂中还有一座高4米、重达1吨的铜制阿育王神塔。
民国初年,华林寺殿堂庑廊拆改为民房,仅存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金身灿然,形像姿态,神情性格,无一雷同,或静坐禅观,或游戏谈论,举手投足间足见人物性格,可谓巧夺天工,其中还有一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木雕像。五百罗汉堂前,有建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的七层高的汉白玉石舍利塔。
“文化大革命”中,华林寺遭到浩劫,寺内原有的佛像、众多罗汉像被毁,阿育王神塔亦不知去向。
建国后期,党和政府执行宗教政策,多次拨专款维修寺院。
1963年市政府公布该寺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5年,白石塔被移置广州兰圃公园内。移置时,在塔基中心发现有佛舍利子套盒,盒共有石、木、铜、银四层。外层石函盖上有“舍利子”三个朱红字,铜盒盖面铭刻着“大清康熙辛巳孟秋华林寺住持沙门之海敬合”字样,盒内装有珍珠、琥珀和沉香木,银盒还刻有莲花和圆点纹。
自1986年重修恢复开放以来,被占房舍逐渐收回并进行修葺。
1989年五百罗汉堂率先对外开放。
1994年白石塔从兰圃移回华林寺,安放在寺院的北端,与寺门相对。虽经300余年岁月的劫难,白石塔仍保存完好,风采依然。
1996年,原藏于舍利塔内的舍利子也由市园林局归还给华林寺。
什么是八家将
台湾同胞的抵抗,力争身份和权力的平等,也曾经有过多次努力。在达半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当中,武装抗日的政治运动,大抵上发生在日本据台的前20年。这20年的武装抗日运动,根据一般学者的研究,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期是“台湾民主国”抗拒日军接收的乙未战争。
第二期是紧接著“台湾民主国”之后的前期抗日游击战,几乎每年都有武装抗日行动,而最末一期自1907年的北埔事件起,1913年,罗福星领导的“苗栗事件”,到1915年余清芳领导的“西来庵事件”,又称“噍吧哖之战”,但都以失败告终。
日本正规军镇压游击队,实行了集体大屠杀。之后,台湾反日运动转为维护汉文化的非武力形式。不过在1930年期间,原居民部落还是发生了“雾社事件”,引发日本军队用大炮和毒气,压制没有现代武器的原居民。
扩展资料: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重大事件介绍:
1、北埔事件
北埔事件是1907年11月发生于台湾新竹北埔的反日事件,***为客家人蔡清琳。
1907年11月,他对新竹北埔山区的汉人与赛夏族原住民自称为“联合复中兴总裁”,谎称清廷大军即将登陆新竹,并利诱赛夏族大隘社头目大打禄(汉名赵明政)加入,开出高额猎杀奖金(如“夺一把日本巡查配剑赏二十元”)。
之后他并于11月14日,煽动群众杀害北埔地区的日警与平民共57名,但蔡清琳方面却毫无动静。后来,附和的赛夏族人知道受骗,将蔡清琳杀害。
不久,台湾总督府警方前往北埔支援日方警力,并就此事逮捕百余人。经审判后,该事件的首从共有9人被台湾总督府判处死刑,有期徒刑或行政处分者则为97人。并且秘密处死许多客家人。
但由于当时对原住民采怀柔政策,对于赛夏族仅没收其枪械。而赵明政则佯死隐居避祸。
此反日事件的起事者多为镇守隘勇线的汉人兵勇或隘勇线外的原住民,台湾总督府以此为借镜多加整顿该组织,另外,也重新调整与加强理蕃政策。改采不借汉人之手,直接管理原住民的政策。
2、苗栗事件
苗栗事件是罗福星事件、台南关帝庙事件、台中东势角事件、新竹事件、南投事件等五个事件的合称。这五个事件相继发生于1912、1913年间。
日本人将这五次抗日事件镇压后,合并处理,称为苗栗事件。日本人认定罗福星是这些抗日事件的真正领导者,1914年2月16日在罗福星建立的革命中心苗栗设立临时法庭,对五次抗日事件进行审判。
苗栗事件这次审判对象以罗福星为首,包括日本警察逮捕的抗日分子921人,其中20人被判处死刑,258人被判处无期徒刑,4人被判处行政处分,无罪的34人,不予起诉处分的578人。
百度百科——台湾日治时期
广州历史悠久的寺院建筑是?
、「八家将」的起源
根据周明〈神秘威武的街头舞者-「八家将」浅释〉中对於传说和文献考证归纳,八家将的起源大致有五种说法:
1、大洞天真君下凡,转世作为「五福大帝」的部将;
2、清末「五灵公」的部将为台南军营除瘟;
3、大户人家的家丁或清代县衙巡捕审堂体系神格化而来;
4、地藏王菩萨的部将;
5、城隍所收服的山贼或「城隍十二爷」的脱胎。
上述的说法中,以第二和第五两种最富故事性内容和台湾民间信仰的传奇色彩,成大历史系石万寿教授相对地坚持第三种说法较具有严谨的考证基础,不过许多学者同意他与「五福大帝」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许多资料显示,台湾最早的八家将,是由台南府城的「白龙庵」所发展出来,他的主神就是福州籍官兵所迎来的「五灵公」,后来漳、泉民众为祀奉方便,又从白龙庵另迎神位至「西来庵」,日据时期因发生西来庵抗日事件,遭日军封锁并禁祀,民众复偷偷迎出改称「五福大帝」祀奉,其后逐渐南传高、屏,并经嘉、云而渐次北传,至今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许多庙宇,如城隍庙、王爷庙、地藏王庙、岳帝爷庙等等,都有「八家将」团的依附,但基本上,他们都是由「五福大帝庙」所衍化而来,这一发展的轨迹,可以视作八家将「角色扩散」的结果,而正好与八家将信仰由南北传的社会现象,及其本土化信仰的特性有一致的因果关系。
「五福大帝」是民间的逐疫之神,亦称「五方瘟神」,所指五人为张元伯、钟士秀、刘元达、史文业和赵公明。相传五人夜游,因见瘟鬼於井中施放疫毒,乃以身投井留书示警而死,后人感念其舍身救人而建庙祀之,后经天界玉皇大帝封张为显灵公,钟为应灵公,刘为宣灵公(也称刘主公),史为扬灵公,赵为振灵公,合称为「五灵公」,专为阳界驱瘟除疫,保境安民,最早为福州一带的乡土保护神。这项传说成为「五瘟神系」的由来,并逐渐脱胎成为「王爷」信仰的同类型典故,「五福大帝」因此也跟「王爷」信仰的「五府千岁」被模糊在一起,实则不论是「五府千岁」或是十二瘟王系的王爷均各有姓氏或全名,与上述的「五福大帝」显然是完全不同。
一、寺院兴废
广州西关寺院以华林寺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前身为达摩创建的西来庵,又称西来堂。明南京工部主事张诩在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编写了一本名叫《南海杂咏》的书,里面有一首题为《西来堂》的七言绝句:“何年飞锡自西来,万古长空一鸟飞。只为少林无口诀,教君何处觅筌蹄。”这是最早反映西关寺院的诗歌之一。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宗符禅师从福建漳州来广州,对西来庵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引珠江为功德水,在寺周“环植树木,蔚然丛林”,为只树园,修建大雄宝殿、达摩堂、禅房等,改西来庵名为华林禅寺。清康熙年间的华林寺,东起今新胜街,西邻今毓桂坊,南临今下九路,北至今长寿路,面临珠江,占地昔日刘王苑,面积二万多平方米。屈大均七言律诗《过华林寺作》云:“芳华旧是刘王苑,咫尺鹅潭见海天。蝴蝶茧从仙岳至,菩提纱向帝京传。光流故国余明月,魂傍孤城作暮烟。春草似含南汉恨,依依随客到花田。”[1]清人陈兰芝以一首《游华林》讲述华林寺的历史:“为传衣钵来中土,驻锡华林一脉长。满径雨花知佛国,心灯先证在萧梁。”[2]
古代广州城西有西禅寺,《大明一统志》:“西禅寺,在府西。宋淳熙中,经略周自强建。”据此,大多数人认为西禅寺始建于宋淳熙三年(1176年),事实上早在南汉(907-971年)时,龟峰上已有一座慈普寺,该寺毁于宋。周自强是在慈普寺基础上兴建西禅寺的,因此龟峰上的寺庙历史已有千年以上。西禅寺的香火以明初最为兴旺,洪武十二年(1379年增长率),西禅寺拥有20顷5分的田地、水塘,靠这些地产收入,该寺以后建起了正殿、阮公祠堂等屋宇,并专门塑造了一座六祖铜像,供人拜奉,西禅寺还是当时广州“五大丛林”之一(《大明一统志》的“广州寺观”仅载光孝、蒲涧、海珠、净慧、西禅五座寺庙)。乾隆《广州府志》:“西禅龟峰寺,在城西四里,殿后石形如龟,故名。”由此可知应是先有西禅寺,后寺内发现石龟,才叫该座落的小丘为“西峰”,西禅寺也多了“西禅龟峰寺”的名字。《南海杂咏》里有五言诗云:“龟峰亦鹫岭,此寺非少林。有僧方辨道,无佛不传心。寄语蒲庵道,海针何处寻?”历史上的西禅寺曾几度兴废,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黄萧养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围攻广州,西禅寺毁坏。明正德年间,广东按察司副使魏校改为大学士方献夫祠,明末毁于战火。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靖藩总兵曾养性捐资修复。1924年,当时的市政府以150元底价拍卖,寺僧无力赎回,西禅寺由此湮没。西禅寺虽然不存,但原来寺中的石龟、古井等物仍在今广州第四中学校园内。[3]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广东巡按御史沈正隆在广州城西南五里旧顺母桥故址(今长寿东路北侧长寿大街)兴建慈度阁,为群众消除病患,此为长寿寺的前身。清康熙年间,大汕和尚扩建之,名为长寿寺。初期屈大均与大汕关系密切,常往来寺中,并有七言古诗《过长寿院》一首,讲述当年长寿寺的情况:“尉佗城边长寿里,古寺前临白鹅水。家家蕹菜有浮田,处处鱼归大市。钟磬声随山雨来,菩提坛接越王台。石门南对红楼出,珠浦西连绀殿开。师向人天无可说,诸方尽让琉璃舌。丹青一一是无生,词采纷纷洞冰雪。自种花多灌美泉,头陀苦行在花田。不须天女频来散,终岁花开冬亦妍。林塘曲曲通潮汐,鸥鸟时来争坐席。童子欢娱足白鹇,老人变化多黄石。相对空天月上时,海光如见杖人师。曾分宝镜虽无用,欲举青莲亦有期。”[4]又有七律诗《长寿院外眺望作》一首:“珠海当门月倍明,雌雄水底应钟声。风飘梵响千家满,雨散花香两岸情。洋舶通时多富室,岭门开后少坚城。霸图消歇无南武,怅望朝台古木平。”[5]屈诗中,长寿寺外是一望无际的珠江,周围菜田有农民耕作,一艘艘渔船满载海产归来上市。寺内种了大汕亲自培植的鲜花,常年盛开,人们扶老携幼前来游览,清康熙年间,广州娱乐升平景象跃然纸上。而诗人清醒地看到,对外贸易富裕广东的同时,亦给国家带来被侵略的隐忧。
清光绪七年(1881年)九月二十四日,长寿寺被火烧毁,钟兆霖的叙事诗《长寿寺灾》记载甚详,当时“烟浓焰烈,苍天为赤,大殿以供圣牌不毁,余则灰烬矣。”[6]经此劫难,昔日长寿“寺内有好几处殿堂,每个殿堂周围都有宽阔的走廊,走廊的边上是大理石的栏杆,与高高的廊柱相连。栏杆上雕有游龙的浮雕”[7]的豪华景象不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两广总督岑春煊下令拆毁长寿寺,改建为戏院、商铺及水塔等。
西林寺,原址在广州城西(今十一甫大街西林巷)。关于西林寺的历史,此前仅见于广州市宗教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广州宗教志》里的一行字:“明代建,1963年住持僧永参圆寂,房屋归市佛协管理。”[8]而清人熊景星有《西林寺杂作九首》,诗云:“分斋一鸽下空庭,日转红兰午正晴。花韵亚栏人展卷,磬声时和读书声。”“鼻观初参未了缘,旃檀清妙袅诸天。絪緼一缕穿棂出,化作佛桑花上烟。”“莲花影里现空王,白石莲花有定光。瑶殿夜来真突兀,杜陵诗擅赞公房。”“林屋翛然好赋诗,茶瓜清话说牟尼。鸠摩罗什多情甚,招我同参玉版师。”“己公头白六旬余,佛火分光照读书。输尔法门龙象力,五更清呗响钟鱼。”“月转清轩树满廊,覆檐鸳瓦见清霜。白莲秋半花残后,枯坐时闻叶有香。”“闭门今雨藓生墀,小鸟交交似窃脂。己解忘机浑不避,客来飞上木樨枝。”“铁梗海棠秋蕙芽,蔷薇菡萏尽奇葩。年来自诧黄筌笔,写遍西林寺里花。”“长物惟余子敬氊,杜诗韩笔手新笺。人夸居士论文地,也有天花落讲筵。”[9]又有《西林寺题壁》一首:“措宅只园道固穷,年年心苦事雕虫。平生但有箪瓢乐,不愧阇黎饭后钟。”[10]熊氏这两题十首诗可以补充西林寺文献资料之阙。
报资寺在城西一里(今西华路广州市第十一中学),清初平南王尚可喜建。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世袭平南王的尚之信以及弟之节、之磺、之瑛等因叛乱被清廷处死,埋葬在寺中。父建佛寺儿坟墓,难怪后人有“平南功业今何在”之叹。清人叶廷勋三首《过城西报资寺平南王墓》诗云:“古寺苍凉石碣存,一家遗骨瘗西园。平南功业今何在,野草繁花翳墓门。”“荒冢累累向夕阳,古槐交荫路羊肠。自从玉椀埋尘土,无复衣冠拜尚王。”“寒食年年听杜鹃,春山啼断陇头烟。纸钱麦饭无人到,惟有农夫负耒前。”[11]
广州城西的准提寺,又名准提庵,清代建,原址在今德星路冼家巷。清人梁信芳《准提寺》诗两首云:“踏遍涌边路,今来参准提。片云生树杪,斜日过桥西。钟定炉烟袅,幢幽花影低。一僧闲自在,宗法问曹溪。”“扰扰人间世,禅关独自扃。爱诗勤护壁,净叶细翻经。鹤梦离尘劫,龙芽沦性灵。肯教共弥勒,风雨一灯青。”[12]南海人何秀棣的《准提寺》诗云:“夜过准提寺,扁舟载月行。随波双浆去,隔浦一灯明。古木有秋色,微风解宿酲。叩门僧已睡,何处听钟声。”[13]准提寺有阁,中秋节时游人登阁赏月,钟兆霖有《中秋夜准提阁望月》七言诗云:“孤鹤南飞警露凉,四垂天宇界秋光。白云别我归何处,明月随人客异乡。此夕同看登佛阁,去年相望在名场。飘然若蹑清虚府,欲向姮娥折桂香。”[14]
二、诸寺特色
古代广州城西寺院,无论是有1470多年历史的华林寺,抑或是宋代建立今已湮没不存的西禅寺,以及清代的长寿寺、报资寺等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明清西来齐放生。明末的西来庵常有放生仪式,陈子升(1614—1692年)曾有《西来庵放生》描写当时情形:“来寻初地便如归,石藓苍苍著野晖。向晚信心人早集,出笼梳翼鸟齐飞。钱财少亦通慈念,功德多烦撘戒衣。法事正完吟思发,微风生树月微微。”[15]从明末的放生飞禽,到清代的华林寺放生龟鱼,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梁俊堂撰《华林寺放生会记》详述此事。据载当时华林寺有一活水池,每值潮涨,江水源源流入,生意盎然,池中蓄有鱼龟,皆积德好善者所放生。[16]此外,华林寺藏有舍利子,最早见载于陈子升的《盂兰盘日西来庵舍利》,诗云:“金作浮图藏舍利,师僧请出众人观。生天直用时时切,消业回思世世难。惊眼威神灯外转,彻心悲涕水中寒。病身礼罢空行院,为指芭蕉在药栏。”[17]
华林罗汉五百尊。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华林寺主持只园建立罗汉堂,塑造五百罗汉像,供人瞻仰。清人钟兆霖有七言古诗《华林寺五百罗汉堂中供圣像因询寺僧答以云云》一首:“华林罗汉五百尊,尽是西天佛弟子。一炉香火一龛灯,一盘生花一盂水。石坛清净无纤埃,色色空空禅偈旨。胡为丈六现金身,中奉当朝圣天子。细询山僧叩其然,答云原不从兹始。或言罗汉是前身,袈裟召送天台寺。始知具有本来因,至今铸像招提里。不同自号道德君,亦非舍身同泰比。帝王仙佛共因缘,一以贯之想应尔。斯语不信不敢疑,肃然起敬曰唯唯。”[18]关于只园大师,清东莞人罗珊专门有一首诗,名为《只园和尚》:“只公儒行僧,至言胜梵呗。一息不使闲,智慧抑何大。求经塑罗汉,身劳心乃泰。”[19]只园为弘扬佛法,身体力行,他不仅塑造五百罗汉像,且求得《大藏经》三千卷,并说:“做和尚一息不使闲,闲则妄念,自无由生。”[20]
龟峰西禅最清静。清代,位于西关郊外的西禅寺幽雅清静,香客稀疏,故人们前来寻幽消暑。清番禺人崔必钰有两首《西禅寺赠僧某》云:“乍离城市外,便觉雅怀舒。高阁日偏永,圆蒲静有余。篱偏花作界,林借鹤为庐。似待幽人至,同看贝叶书。”“数椽栖息地,还有旧时僧。净业山无火,禅心并是冰。钵安招喜雀,尘下念饥蝇。物外原清淡,随缘俟更兴。”[21]陈兰芝的《游西禅寺》云:“览胜西郊更向西,西禅初地几凄迷。黄鹂满树孤僧寂,问客曾过旧虎溪。”[22]
清凉世界是报资。报资寺中有榕树消暑,有“第一清凉地”之称,游人常往赏花吟咏。沈世良的《报资寺》诗序说报资寺“去城西一里而近,方塘数亩,石床无尘,榕阴蔽之,上不见日,禅窟中第一清凉地也。”是诗云:“到寺松花浅没鞵,午阴如水初排。孤云侣石将成族,新笋穿栏渐碍阶。名士读骚工饮酒,神通运水与搬柴。追凉更爱风潭好,一琉璃净绿揩。”[23]清吴元治有七律《报资寺逭暑》一首:“炎蒸无地避虫虫,闯入清凉世界中。碧树影侵霄路逈,晴岚翠写画廊空。石床藓润余朝雨,花径香浓过午风。最好绿波吹渐绉,回文寸寸织难工。”[24]报资寺又种有海棠花:“仙姿何必问行藏,一瓣曾拈笑上堂。诗绝西川非妬艳,花移夏日独留芳。谁能入眼看无色,我自澄心悟有香。消受瞿昙甘露洒,李桃空笑嫁春忙。”[25]
此外,昔日广州城西的寺院,有山有水有亭,是广州人游览的好去处,清直隶按察使张青选的《汪剑潭太守程静轩廉访招同王篑山观察游城西禅寺即次观察韵》云:“选胜寻幽薝卜林,风亭水榭快登临。城隅水木延清赏,梵室经鱼净俗襟。秋柳诗应今嗣响,颖师琴许托知音。忘年交谊形骸略,坐遍桐阴与竹阴。”“偶来湖上泛仙舟,镇日叨随杖履游。偶得余闲且行乐,祗今望泽敢纾忧。作霖未许云归岫,欲雨先看风满楼。肉食人偏嗜蔬笋,来朝传说遍扬州。”[26]而长寿寺又以满地桂花闻名,清人潘兆铿的《珠江竹枝词》有“长寿庵中盈亩桂,成年香气染僧袍”诗句,表明长寿寺的桂花四季飘香。
注释:
[1]《翁山诗外》卷10,《屈大均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49页。
[2]陈兰芝《岭海名胜记》,清乾隆55年(1790年)羊城六书斋刻本卷1第157页。
[3]《羊城晚报》2003年11月17日A8版。
[4]《翁山诗外》卷3,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5]《翁山诗外》卷10,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49页
[6]《菜根堂诗存》,广州祥兴印务局1930年铅印本卷8第7页。
[7](美)亨特《旧中国杂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页。
[8]《广州佛教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9]《吉羊溪馆诗钞》,清同治5年(1866年)刻本卷1第6页。
[10]《吉羊溪馆诗钞》,清同治5年(1866年)刻本卷1第8页。
[11]《梅花书屋近体诗钞》,清道光刻本卷4第3页。
[12]《螺涌竹窗稿》,清道光29年(1849)桐花书屋刻本第20页。
[13]《庾园诗草》,清光绪9年(1883)刻本卷上第8页。
[14]《菜根堂诗存》,广州祥兴印务局1930年铅印本卷2第11页。
[15]《中洲草堂遗集》,香港何氏至乐楼1977年影印《粤十三家集》本卷13第21页。
[16]《番禺梁氏桔园遗集》,清刻本卷2第45页。
[17]《中洲草堂遗集》,香港何氏至乐楼1977年影印《粤十三家集》本卷14第1页。
[18]《菜根堂诗存》,广州祥兴印务局1930年铅印本卷1第4页。
[19] [20]《味灯阁怀人诗》,清同治二年(1863年)刻本第13页。
[21] 陈兰芝《岭海名胜记》,清乾隆55年(1790年)羊城六书斋刻本卷1第158页。
[22]《拾叶山房诗钞》,清光绪8年(1882年)刻本第18页。
[23]《小只陀庵诗钞》,清同治2年(1863年)刻本卷3第13页。
[24][乾隆]《广州府志》卷51第44页。
[25]清杨震青《夏日集报资禅院咏枯枝海棠花》,《芦溪诗钞》清乾隆38年(1773年)抱璞堂刻本卷下第73页。
[26]《清芬阁诗集》,清刻本卷4第13页。
好了,关于“西来庵”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西来庵”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